顯示具有 熟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熟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男性步伐過小,可能暗示性功能障礙?

#結構醫學 #性功能障礙 #骨盆 #運動
Photo by Nigel Tadyanehondo on Unsplash

走路,不簡單的動作
走路看似簡單,但每一個步伐的大小、快慢,其實牽涉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這些:
組織完整:從外到內的皮膚、結締組織、肌肉、關節、骨骼
結構完整:各組織之間的連結、張力的平衡
神經系統:感覺(本體覺等等)、運動指令的協調
心肺功能:通往下肢的血管是否暢通、心肺功能是否良好可負荷

骨盆,極複雜的結構
骨盆下接兩腿,後中夾著尾薦椎,上連脊椎,力學結構本來就複雜。除了骨結構複雜之外,骨盆內男女器官及結構差異大,因生殖器官的不同,且膀胱、直腸皆位於其中。骨盆腔內外的肌肉筋膜等軟組織複雜交織,例如背底還有提供抬腿主要功能的髂腰肌,功能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骨頭、肌肉、筋膜之外,交織在當中的還有負責骨盆腔器官血流供應的血管及支配下肢、泌尿生殖的神經從中經過,因此結構雖複雜,卻不能出差錯,任何的不平衡或是損傷都可能有很多衍生問題。

走路,最好的運動 
骨盆有問題影響範圍極廣,下至下肢步態,上至腰背頸甚至影響到全身的結構平衡。走路不但是最好的運動,也是最好的測試! 走路的異常反映出整體結構的異常,而結構異常也可能造成分娩(例如難產)、泌尿(例如漏尿)、排泄、性功能(本文提到的研究)等受影響。結構治療,懂得的人不算多,但知者便立刻可以對於此研究結果投以會心一笑。
#你今天跨大步了嗎XD

--------
(以下為引用網路訊息原文)
男性步伐與性功能有關

「骨盆肌肉除了能控制血流,影響男性勃起,另外也關係到腿部運動。《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近期刊出的日本研究顯示,步伐較小的男性,勃起障礙的機會越大。根據五項型國際勃起功能指數 (5-Item 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 調查 324 名受試者的勃起功能,並比對其步伐、握力等身體功能,發現勃起功能較差的人,握力和步伐都較小,包括步履的長度和抬腳高度。步伐、年齡及體內睪固酮含量都各別與勃起功能指數相關。學者認為,這應該是骨盆肌肉無力所造成,因此固定運動有機會改善男性的床上表現。英國泌尿科醫師則表示,步伐可能反映男性的體力和性慾,而這些因子會影響睪固酮,促進性功能。」

新聞出處:SOFT SHOE SHUFFLE Men with a short stride are ’40 per cent more likely to suffer erectile dysfunction,’ study finds《The Sun》

研究刊登:《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3609519313876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健保制度是台灣之光,那為什麼長照成為社會的不定時壓力炸彈?比醫療更重要的關鍵是甚麼?

Photo by Matthew Bennett on Unsplash
健保的台灣,看病的天堂
台灣極為自豪的健保制度,讓民眾享受到醫療的物美價廉。這個制度成為台灣的「軟實力」領先全球,甚至各國都來取經學習。新聞連結:健康照護指標 台灣世界第一。台灣的醫療價格低廉、醫療品質優異,低到連我國外的朋友都說,在台灣即便不用健保,醫療還是便宜又好用。我們有沒有想過比起「看病、治療、住院便宜又有效」更重要的事情是甚麼?為什麼我們面臨高齡化社會的長照壓力如此的大?
失能的臥床,照護的噩夢
古早時代公共衛生條件不好、工作安全條件不完善、醫藥水準不高,以至於平均壽命不高,能得享高壽的人不多。但時至今日,尤其是台灣的醫療如此便宜加上品質高的情況,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然而老年失能臥床的問題也更加明顯。文章連結:康健雜誌-拒絕臥床,從年輕開始
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增加,但卻不是健康活著。主計總處和衛福部統計,國人平均餘命79.5歲,但健康平均餘命僅70.8歲,等於有長達8.7年的時間受病痛之苦,處於程度不等的失能狀態。在這段期間,不只病人受病痛折磨,也是家人、照顧者沉重的負擔。
一個失能者的倒下,很有可能造成家庭中有照護能力的成員必須離職投入全時間照顧,延伸出的問題有:職涯中斷無限期、家戶收入銳減、照護者高度身心壓力。即便是送往機構或是聘請看護在家照護,每個月的花費也得要增加至少好幾萬新台幣。這是社會極重大的壓力來源!

中醫治未病,無病更復能
人生的重點從來不應該放在醫療多麼便宜、多麼有效、多麼方便。一昧地只著重「健保」帶來的就醫方便,我必須說一句,不論是政府或是民眾,都是畫錯重點!
那麼重點到底是甚麼呢?
無病:藉由運動、飲食、亞健康階段的調理,不要讓疾病發生。 
復能:藉由治療、復建、運動、活動改變,讓功能退化得以復能,使生活不受障礙的影響。
一個好的醫師,不但要能治癒患者,還要能給予衛教和各樣的養生資訊及生活訓練,來幫助患者「保持健康stay healthy」,而且,治病不只是緩解不適症狀而已,更要積極讓患者「復能:讓失去的能力恢復」。才能讓患者回到生活的常軌!健康活、健康老、健康一路跟著走!
當家庭已經無力承擔了,怎麼辦?
第一,國家應該提供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系統應該要出手,但目前不夠完善,亟待改進。這個問題太過巨大無法在這裡三言兩語說清楚。
第二,個人若能提早安排一些長照/身障相關的照護保險,會是一個比較能避免風險的方式。
第三,照護者應該可以參加支持團體,在其中可以得到很多經驗的分享,有一天也能反過來幫助其他辛苦的照護者。團結力量大。例如:中華民國家庭照護者關懷總會之類的組織。或是網路社群上也能夠找到很多病友、病友照護者社團。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青春小鳥一去怎回來?男性更年期的中醫保健



#熟齡 #更年期 #性功能障礙 #壓力大 #情緒異常 #疲倦
女性才有更年期?錯!你不知道的男性更年期
女性從進入青春期開始,一路上生理週期因著月經的潮汐來去,普遍有著規律而容易觀察的特性,直到進入五十歲前後,漸漸進入停經的階段,也因著伴隨的生理症狀不同以往,而讓大眾普遍認知到女性的更年期困擾。但您以為更年期是女性的專利嗎?其實並不然。男性也有更年期,英文用詞常稱為「Andropause」。(西醫認為是睪固酮降低造成的)

男性更年期的症狀
如同女性更年期一般,男性更年期的症狀(或說警訊)也是五花八門,從情緒不穩到煩悶暴躁,從睡眠障礙到疲倦乏力,從"性"趣缺缺到勃起障礙,每一樣看似只是日常惱人的小毛病,其實背後都代表了男性進入了老化、衰退的階段。美國聖路易大學的Morley等人在2000年提出了一份自我評量的十題問卷,可以有助於一般民眾對於男性更年期的問題自我察覺。
  1. 您是否覺得性欲低下?
  2. 您是否覺得沒有活力?
  3. 您是否覺得力量/耐力變差?
  4. 您是否身高變矮了?
  5. 您是否覺得生活無樂趣?
  6. 您是否覺得悲傷沮喪?
  7. 您是否勃起變得較不堅挺?
  8. 您是否從事運動的能力變差?
  9. 您在晚餐後是否會打瞌睡?
  10. 您是否最近工作的表現變差?
以上第一題或是第七題或是任何其他三題的答案為「是」,則可能懷疑是睪固酮低下。
正常人類的睪固酮,在過了四十歲之後,每年都會以些微的比例(1%-2%)下降,此乃老化的正常現象,而在西醫,睪固酮低下症有一定的診斷方式,很多人有以上這些症狀的煩惱,但睪固酮不見得符合西醫檢驗的標準,即便符合診斷,若又有攝護腺的問題時,不見得能用施打睪固酮的方式來治療。這時候不妨考慮在亞健康的狀態,就來找中醫調治!

男性更年期的中醫治療
男女的生理發育與衰退,用基礎的中醫理論,與中醫的「腎」有關。(以下所提的腎,都是中醫的腎的概念,而非西醫的腎,敬請注意)。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的上古天真論中提到男性從青春期到衰老的各個階段: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中醫治療方向:
大多數情況或會先考慮「補腎」,然絕非一法通治,必須要個別仔細診斷斟酌。
不同的個案,由於臟腑氣血的盛衰、經絡血脈的暢通阻塞情況都不一樣,需要辨證論治用不同的中藥方劑來治療。甚至某些個案的功能障礙實乃導因於身體的舊傷,需要中醫用針灸傷科結構調整的手法來恢復身體的平衡,以求經絡血脈的暢通進而恢復正常功能。這也是中醫在處理男性更年期的諸多症狀可以更加全面而細緻的原因。
若只說患者「腎虧」需吃補藥來補腎那診斷、治療可能就不夠全面了。

進一步諮詢,專業中醫門診(點我)
請勿亂服偏方草藥及來路不明補藥

參考資料
Morley JE, Charlton E, Patrick P, Kaiser FE, Cadeau P, McCready D, et al. Validation of a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for androgen deficiency in aging males. Metabolism. 2000;49:1239–1242.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蠶寶寶能治療阿茲海默症?證據或許還不夠

先讓我們看看新聞來源是甚麼?
截至2019/10/15下午四點三十分為止,以google搜尋「蠶」的相關華文新聞只有少少幾則,都指向「南韓研究」食用磨成粉的蠶寶寶可以治療阿茲海默症。
















改以korea alzheimer silkworm為關鍵字搜尋google之後,跳出了一則一天之前Arirang News長約一分多鐘的影片,其標題為:Freeze-dried silkworms help prevent, treat Alzheimer's disease
其中談到的,是冷凍乾燥的蠶寶寶,並非中藥的「殭蠶」(殭蠶的詳細介紹,可以參考醫砭網站的介紹或其他資料),因此首先我們不要混淆兩者了。其次,台灣的新聞標題將實驗的結論過於簡化而有誤導之嫌;此Arirang News報導內容是將冷凍蠶寶寶打粉餵食Alzheimer model mice(小鼠),並觀察小鼠一些動作姿勢的變化,並非嚴謹的人體實驗,正式的paper也尚未找到(找到會補上)。因此標題的不精準可能誤導民眾,以為直接吃蠶寶寶可以治療阿茲海默症。而事實上只是動物實驗,且僅為新聞報導,並非學術文章。

我們該吃蠶寶寶嗎?千萬不要啊!
我在這裡懇請各位民眾千萬不要隨便把蠶寶寶買來自己曬乾/冷凍/磨粉就吃下去了啊!因為這只是動物實驗,對人體的安全性還不清楚,沒有經過正規處理私自這樣買蠶寶寶就吃下去也不衛生啊!

懷疑失智症怎麼辦?
第一,應該帶身體有狀況,懷疑有失智症的長者,先去尋求專業醫療的諮詢及門診診斷。例如「神經內科」、「精神科」,如果是專門的「失智門診」更好。連結:失智症門診資源

第二,在中醫的觀點,許多長者的退化都可以從體質、氣血的衰退變化來查出端倪,若能及早就醫,調整體質,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是可以延緩老化,並且讓自己精氣神充足的!這裡非常推薦各位可以參考國內中醫失智症權威林舜穀醫師的資料,並可前往就診。連結:林舜穀中醫師 - 中醫失智門診

在士林、北投、天母的長者,也可以到指筌中醫診所找我,薛博文中醫師,(點擊看門診表),我可以針對您目前的生活、飲食狀況給您全方位的建議,並協助您調理身體,常保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