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運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運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胸悶、胸痛是否一定就是心臟病?該怎麼辦?

#胸悶 #胸痛 #猝死 #心臟病
令人聞之色變的心血管疾病
從衛福部公佈的民國107年死因統計資料(連結)來看,心血管疾病位列十大死因的第二名(第一名是癌症),但相較於癌症,心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是可能瞬間奪人性命的(若要急救,時效是以分鐘、小時來計算的!)。也因此長年以來,國人都會以非常緊張、嚴肅、擔憂的態度來看待胸悶、胸痛這個症狀,!但究竟,有胸悶、胸痛是否就一定有心臟病呢?抑或是,心臟病就一定會有胸悶、胸痛嗎?
之前寫過猝死的文章:如何遠離猝死的風險?(點連結看文章)

造成胸悶、胸痛的原因有哪些?
雖然感覺胸部不適,但胸部不是只有一顆心臟而已喔!解剖和器官深淺有別,造成胸悶、胸痛的原因可以分為:
(紅色代表薛醫師認為的危急指數喔!最多三顆

  1. 皮膚、肋骨、肋間肌的骨骼、肌肉、神經問題
    1. 肋骨損傷
    2. 肌肉損傷
    3. 帶狀皰疹的神經痛
    4. 結構問題(例如脊柱歪斜)
  2. 肺部問題(肺、支氣管等)
    1. 胸膜炎
    2. 肺炎、肺膿瘍
    3. 肺栓塞★★★
    4. 肺高壓★★
    5. 氣胸★★
    6. 氣喘★★
  3. 心臟問題
    1. 冠心病★★★
    2. 心肌梗塞★★★
    3. 心肌炎★★★
    4. 心包炎★★★
    5. 心瓣膜疾病(二尖瓣脫垂)★★
    6. 主動脈剝離★★★
  4. 消化問題(主要為食道、胃引起)
    1. 胃食道逆流
    2. 食道痙攣
    3. 食道破裂、穿孔★★
    4. 橫膈裂孔疝氣
    5. 膽、胰疾病
  5. 身心問題(主要由焦慮、恐慌引起)


遇到胸悶、胸痛該怎麼辦?

  1. 嚴重胸部不適、疼痛,伴隨暈眩、呼吸困難:請速就醫!
  2. 輕度胸部不適,生命徵象(呼吸、心跳、血壓)仍無危急情況
    1. 如有三高、心肺、血管疾病、中風病史,應就醫排除急症可能性
    2. 如仍有疑慮,可就醫,諮詢醫師,視需要安排進一步檢查
  3. 偶爾胸悶、胸痛發作,已經排除危急情況:注意自己是否有身體結構問題、消化問題、焦慮恐慌等情緒問題。
    1. 尋求各專科分別治療(例如消化內科、精神科等等)
    2. 找中醫,進行綜合的診治


日常該如何預防?

  1. 適當運動:每週3~5次,一次至少30分鐘溫和有氧運動。
  2. 正確飲食:飲食均衡,避免高鹽/高油/高糖,避免煎炸,避免精緻澱粉。
  3. 務必戒菸:抽煙會導致血管硬化、血壓升高,全身慢性發炎,還會損害肺臟。
  4. 身心平衡:作息正常、勞逸適度、紓解壓力、情緒開朗。
  5. 及早診治
中醫講究「治未病」,尤其在心血管疾病這種一發就不可收拾的疾病更是重要!中醫可以針對個人不同的體質及狀態調理,在平時就先把工作壓力等焦慮、失眠的情況排除,健全消化功能以避免胃食道逆流等等症狀造成胸悶、胸痛,也可以避免誤判。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如何遠離猝死的危險?

#猝死 #心臟病 #疲勞 #運動 #養生

猝死的定義
Sudden death或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非因他殺、自殺、事故造成,於發生24小時內死亡的內因性死亡」。由於人主要的生命徵象由心血管系統負責,心血管系統問題佔了大部分猝死的原因,因此主要又分為「心因性猝死」和「非心因性猝死」。患者病徵出現後一個小時之內死亡常被界定為猝死,而其中心因性猝死以美國的統計來說大概佔了70%之多。

猝死的原因
心因性猝死: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心房顫動、心室顫動等等患者都是高危險群,各種代謝性疾病患者,例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也是高風險族群。而當這些高危險群遇到以下情境,特別容易誘發心搏停止而導致猝死的發生:
高強度運動(需要較高心臟工作負擔)
寒冷天氣(末梢血管收縮,血液動力學改變)
高度興奮(心臟增加輸出、小血管收縮,造成心血管負擔加大)
過度疲勞
例如:網咖發生的猝死(自由時報新聞:玩到爆肝猝死網咖 30玩家伴屍打怪
例如:秋冬突發的運動猝死(三月連2起跑步猝死 醫爆驚人原因

出現這些症狀就要特別提防!
全身倦怠
心悸
呼吸急促
胸悶
頭暈
昏倒休克(這個基本上沒處理好就可能醒不過來啦)
 如何養生以遠離猝死風險?
體質的變化和疾病的惡化常常是漸進的、緩慢的,但心血管疾病之所以駭人,就是在於突發狀況會造成立即的生命危險(猝死)。因此以下幾個養生策略是很重要的:

  • 定期檢查
    • 監測血壓、血糖、血脂
    • 找心臟專科醫師健檢以了解冠狀動脈、心肌健康程度
  • 規律運動
    • 養成適當強度、適度頻率的運動習慣
    • 避免疲勞時運動
    • 避免深夜運動
    • 避免超過自己體力負荷的高強度運動
    • 避免孤身於難以有醫療救援的地點進行高風險運動
  • 避免風寒
  • 規律作息
    • 睡眠充足,不熬夜
    • 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 穩定情緒
    • 不暴喜
    • 不暴怒
    • 不憂鬱
除了以上的養生策略之外,在身體微恙、體力衰退,運動力不從心的時候,就找中醫師早期調理亞健康狀態、預防老化及衰退,更是重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