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
- 自1975年至今,肥胖的人口比例已經翻三倍了。。
- 全球成年人有19億人屬於過重,其中有6億5000萬人屬於肥胖等級。(2016年數據)
- 從比例來看,成年人過重的有39%,肥胖的有13%。(2016年數據)
- 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因過重而死的人比較多(相較於因為過輕)
- 肥胖是可以預防的
過重與肥胖的標準
依據國民健康署的成人健康體位標準,定義成年人過重(overweight)和肥胖(obesity)是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MI」。連結:成人BMI計算機
過重:24 kg/m2 ≤ BMI < 27 kg/m2
肥胖:BMI ≥ 27 kg/m2
另外還有簡易的評估方式,「量腰圍」!腰圍可以反映出腹部脂肪的多寡,間接可以評估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因此也是快速有效的指標!
男性理想腰圍:小於90公分(35吋)
女性理想腰圍:小於80公分(31吋)
肥胖的風險和後果
你以為胖的壞處只是要買大一號的衣服嗎?那可太輕忽啦!肥胖者比起健康體重者,發生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風險高出三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痛風、骨關節炎的風險也高出兩倍。甚至有些癌症的風險也會提高!以上好幾項都名列國人十大死因,我們豈能輕忽看待肥胖的風險!?
體質胖vs結構胖
林兩傳醫師曾從結構治療的觀點來剖析胖的原因。若是渾身從頭到腳,軀幹四肢都胖得均勻,這種屬於「體質胖」,需要增加消耗、控制飲食來減重。若是胖得不均勻,四肢細細的卻小腹凸凸垂垂;或是双臂正常,下肢卻胖一整圈,這種就屬於「結構胖」,光靠控制熱量恐難收效。
從結構治療的觀點:
結構胖來自於脂肪組織填塞於筋膜系統的皺摺空隙,而皺摺空隙源自於「傷害」、「結構旋轉」、「過度拉筋」因此曾經過量鍛鍊、過量運動而受傷的運動族群,或是懷孕生產後的女性,常常因為這些身體的傷沒有復原,因而胖了卻怎麼減都減不下來。
體質胖與結構胖的減重策略
不論哪種胖,都需要中醫師先進行體質調整(提昇代謝、改善消化、幫助睡眠及情緒安穩)才能持續鞏固身體健康,穩定減重成果。並要搭配適當的飲食計畫及運動計畫。而結構胖的減重策略,第一在於結構治療、第二是特定能鬆解身體結構的運動計畫,再來才是體質調整、飲食計畫。
結構治療,請找結構治療科的醫師。
運動計畫,請找懂得身體結構,能與結構治療搭配的健身教練。
例如,下肢異常臃腫在後腰、臀部、大小腿後側的情況,結構治療也會先遍查整個結構,以尋找張力異常之來源,再使結構恢復連結及可動;當筋膜系統的皺摺漸漸被攤平後,堆積的脂肪組織及液體才會被重新分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